四念处经

译自《念处经》,中部10。

DSC00992

"比丘们,有一种最奇妙的方法可以帮助众生实现净化,直接克服悲伤和忧愁,结束痛苦和焦虑,走上正道,并实现涅槃。这种方法就是四念处。"


我听到佛陀有一次住在拘楼人的市场城镇迦摩沙达摩时所说的这些话。

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

佛陀说:“比丘们,有一种最奇妙的方法可以帮助众生实现净化,直接克服悲伤和忧愁,结束痛苦和焦虑,走上正道,并证悟涅槃。这种方法就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

  1. “比丘们,修行者安住于观察身体中的身体,精进、明觉、正念,舍弃对此生的所有贪欲和厌恶。
  2. “他安住于观察感受中的感受,精进、明觉、正念,舍弃对此生的所有贪欲和厌恶。
  3. “他安住于观察心念中的心念,精进、明觉、正念,舍弃对此生的所有贪欲和厌恶。
  4. “他安住于观察法中的法,精进、明觉、正念,舍弃对此生的所有贪欲和厌恶。

1. 身体

“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身体中的身体?

“她前往森林,坐在树下或空房中,盘腿而坐,身体挺直,将正念安住在面前。

她吸气时,觉知自己在吸气。
她呼气时,觉知自己在呼气。
当她吸长气时,她知道,
‘我在吸长气。’
当她呼长气时,她知道,
‘我在呼长气。’
当她吸短气时,她知道,
‘我在吸短气。’
当她呼短气时,她知道,
‘我在呼短气。’

“她使用以下修习:

‘吸气时,我觉知整个身体。
呼气时,我觉知整个身体。
吸气时,我平静身体。
呼气时,我平静身体。’

“正如熟练的陶工知道

当他长时间转动轮子时,
‘我在长时间转动,’
当他短时间转动时,
‘我在短时间转动,’
修行者也是如此,当她吸长气时,她知道,
‘我在吸长气,’
当她吸短气时,她知道,
‘我在吸短气,’
当她呼长气时,她知道,
‘我在呼长气,’
当她呼短气时,她知道,
‘我在呼短气。’

“她使用以下修习:

‘吸气时,我觉知整个身体。
呼气时,我觉知整个身体。
吸气时,我平静身体。
呼气时,我平静身体。’

“此外,

当修行者行走时,他觉知,‘我在行走。’
当他站立时,他觉知,‘我在站立。’
当他坐下时,他觉知,‘我在坐下。’
当他躺下时,他觉知,‘我在躺下。’

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他都觉知身体的姿势。

“此外,当修行者前进或后退时,他完全觉知自己的前进或后退。当他向前看或向后看,弯腰或站起时,他也完全觉知自己在做什么。他完全觉知穿着僧袍或携带钵盂。当他进食或饮水,咀嚼或品尝食物时,他完全觉知这一切。当他排泄或小便时,他完全觉知这些行为。当他行走、站立、躺下、坐下、睡觉或醒来、说话或沉默时,他将觉知照耀在这一切上。

“进一步,修行者从脚底向上,再从头顶向下,观察自己的身体,这个被皮肤包裹、充满各种不净的身体:‘这是头发,这是体毛,这是指甲,这是牙齿,这是皮肤,这是肉,这是筋,这是骨,这是骨髓,这是肾,这是心,这是肝,这是膈膜,这是脾,这是肺,这是肠,这是胃,这是粪便,这是胆汁,这是痰,这是脓,这是血,这是汗,这是脂肪,这是泪,这是油脂,这是唾液,这是鼻涕,这是关节液,这是尿。’

“比丘们,想象一个两端都可以打开的袋子,里面装着各种谷物——糙米、野米、绿豆、红豆、芝麻、白米。当视力好的人打开袋子时,他会这样观察:‘这是糙米,这是野米,这是绿豆,这是红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修行者也是如此,从脚底到头顶,观察整个身体,这个被皮肤包裹、充满各种不净的身体:‘这是头发,这是体毛,这是指甲,这是牙齿,这是皮肤,这是肉,这是筋,这是骨,这是骨髓,这是肾,这是心,这是肝,这是膈膜,这是脾,这是肺,这是肠,这是胃,这是粪便,这是胆汁,这是痰,这是脓,这是血,这是汗,这是脂肪,这是泪,这是油脂,这是唾液,这是鼻涕,这是关节液,这是尿。’

“进一步,无论她的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修行者都会观察构成身体的元素:‘在这个身体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和风元素。’

“正如熟练的屠夫或学徒屠夫,杀死一头牛后,坐在十字路口将牛分成许多部分,修行者也是如此,观察构成她身体的元素:‘在这个身体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和风元素。’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躺在那里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发青、腐烂,他观察到:‘我的身体也是同样的性质。它最终也会变成这样;无法避免这种状态。’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被乌鸦啄食,被鹰、秃鹫和豺狼吃掉,并生满蛆虫,他观察到:‘我的身体也是同样的性质,它最终也会变成这样,无法避免这种状态。’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它只是一具骨架,上面还粘着一点肉和血,骨头由韧带连接在一起。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它只是一具骨架,不再粘着任何肉,但仍沾着一点血,骨头仍由韧带连接在一起。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它只是一具骨架,不再粘着任何肉,也不再沾着任何血,但骨头仍由韧带连接在一起。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剩下的只是一堆散落的骨头;这里是一根手骨,那里是一根胫骨,一根大腿骨,一个骨盆,一根脊柱,一个头骨。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剩下的只是一堆漂白的骨头,颜色像贝壳。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它已经躺在那里超过一年,剩下的只是一堆干枯的骨头。
  • “进一步,修行者将自己的身体与一具尸体进行比较,他想象这具尸体被扔到坟场;剩下的只是腐烂骨头的灰尘,他观察到:‘我的身体也是同样的性质,它最终也会变成这样。无法避免这种状态。’

“这就是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身体中的身体,从内或从外观察身体,或从内和从外观察身体。他安住于观察身体的生起过程或身体的消逝过程,或同时观察生起和消逝过程。或者他正念于‘这里有身体’,直到理解和完全觉知生起。他安住于观察,自由,不被任何世俗的考虑所束缚。比丘们,这就是如何修习观察身体中的身体。”

2. 感受

“比丘们,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感受中的感受?

“每当修行者体验到愉悦的感受时,她觉知,‘我正在体验愉悦的感受。’修行者对所有感受都如此修习,无论是愉悦的、痛苦的还是中性的,观察它们属于身体还是属于心。

“这就是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感受中的感受,从内或从外观察感受,或从内和从外观察感受。她安住于观察感受的生起过程或感受的消逝过程,或同时观察生起和消逝过程。或者她正念于‘这里有感受’,直到理解和完全觉知生起。她安住于观察,自由,不被任何世俗的考虑所束缚。比丘们,这就是如何修习观察感受中的感受。”

3. 心(心所)

“比丘们,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心念中的心念?

“当他的心有欲望时,修行者觉知,‘我的心有欲望。’当他的心没有欲望时,他觉知,‘我的心没有欲望。’他同样觉知关于憎恨的心、迷惑的心、集中的心、散乱的心、广阔的心、狭隘的心、最高的心以及专注和解脱的心。

这就是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心念中的心念,从内或从外观察心念,或从内和从外观察心念。他安住于观察心念的生起过程或心念的消逝过程,或同时观察生起和消逝过程。或者他正念于‘这里有心念’,直到理解和完全觉知生起。他安住于观察,自由,不被任何世俗的考虑所束缚。比丘们,这就是如何修习观察心念中的心念。”

4. 法(心所法)

“比丘们,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法中的法?

“首先,她观察法中的法,关于五盖。她如何观察?

  • “当感官欲望在她心中生起时,她觉知,
    ‘感官欲望在我心中生起。’
  • 或者当感官欲望不在她心中时,她觉知,
    ‘感官欲望不在我心中。’
  • 当感官欲望开始生起时,她觉知它。
  • 当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被舍弃时,她觉知它。
  • 当已经被舍弃的感官欲望未来不再生起时,她觉知它。

“她同样修习关于愤怒、昏沉和睡眠、掉举和后悔、以及疑惑。

 


 

“进一步,修行者观察法中的法,关于五取蕴。她如何观察?她这样观察:

  • ‘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消逝。’
  • ‘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消逝。’
  • ‘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消逝。’
  • ‘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消逝。’
  • ‘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消逝。’

 


 

“进一步,比丘们,修行者观察法中的法,关于六根和六尘。她如何观察?

“她觉知眼和色,并觉知依赖这两者而产生的内心造作。她觉知新的内心造作的生起,并觉知已经产生的内心造作的舍弃,以及当已经被舍弃的内心造作未来不再生起时,她觉知它。

“她同样觉知耳和声、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触、意和法。

 


 

“进一步,比丘们,修行者安住于观察法中的法,关于七觉支。

“他如何安住于观察七觉支的修习?

  • “当觉支,正念,在他心中生起时,他觉知,
    ‘正念在我心中生起。’
  • 当正念不在他心中时,他觉知,
    ‘正念不在我心中。’
  • 他觉知未生起的正念正在生起
  • 以及已经生起的正念正在完全发展。

“同样,他觉知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

 


 

“进一步,比丘们,修行者安住于观察法中的法,关于四圣谛。

“比丘们,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四圣谛?

“修行者觉知

  • ‘这是苦,’当它生起时。
  • 她觉知,‘这是苦的因,’当它生起时。
  • 她觉知,‘这是苦的灭,’当它生起时。
  • 她觉知,‘这是通往苦灭的道路,’当它生起时。

 


 

“这就是修行者如何安住于观察法中的法,从内或从外观察法,或从内和从外观察法。她安住于观察法的生起过程或法的消逝过程,或同时观察生起和消逝过程。或者她正念于‘这里有法’,直到理解和完全觉知生起。她安住于观察,自由,不被任何世俗的考虑所束缚。比丘们,这就是如何修习观察法中的法。”

 


 

“比丘们,修习四念处七年的人可以期待两种果报之一——在此生证得最高智慧,或者如果还有烦恼的残余,他可以证得不还果。

“比丘们,更不用说七年,修习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或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或半个月的人,也可以期待两种果报之一——在此生证得最高智慧,或者如果还有烦恼的残余,他可以证得不还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这条道路,四念处的道路,是最奇妙的道路,它帮助众生实现净化,超越悲伤和忧愁,摧毁痛苦和焦虑,走上正道,并证悟涅槃。”比丘们听到佛陀的教法后,感到非常欢喜。他们铭记于心,并开始付诸实践。

Explore Other Articles

探索在线课程

我们不时会提供与正念、一行禅师的教义和生活以及各种类似主题相关的多周课程。请查看我们即将开设的课程安排。

Laptop mockup

梅村应用

无论您身在何处,都可以随身携带鹿苑寺和梅村社区。梅村应用程序旨在通过引导冥想、深度放松、修行诗歌、正念钟声和其他修行方式,通过移动设备培养正念、慈悲和喜悦。

在App Store中打开梅村移动应用
Open Plum Village Mobile App in the App Store
Open Plum Village Mobile App in the Google Play Store
在Google Play商店中打开梅村移动应用程序
Family Retreat 02

将你的收件箱变成法门

订阅我们的Coyote Tracks Substack通讯,接收鹿苑僧侣的活动公告、写作、艺术、音乐和冥想内容。

支持鹿园

捐款是我们主要的支持来源,因此每一份奉献都深表感谢。您的捐助帮助我们全年开放寺院接待客人。

捐赠